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报道  >  正文

南京大学张异宾教授来我院做“马克思:三重现实抽象的思考”讲座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3-09-14

本网讯(通讯员 谭玺)应我院邀请,9月13日下午,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异宾教授在振华楼B107报告厅做了题为“马克思:三重现实抽象的思考”的讲座。讲座由银河游戏国际网站院长李佃来教授主持。

张异宾教授指出,进入马克思现实抽象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认识论断裂”,即在常识经验判断中断的地方产生一种全新的科学认知。张异宾教授强调,在马克思那里,现实抽象有三重维度,分别是劳动生产过程中工具的现实抽象、劳动分工之后技术的现实抽象以及商品交换过程中抽象劳动的客观抽象。

不同于从经验到概念的简单的形而上学的观念形成过程的主观抽象活动,客观抽象是客观现实过程被抽象出来反向对象化为用具的过程。进一步地看,这里主观抽象与客观抽象最明显的区别在于,主观抽象形成的概念是将活的思的过程凝固化为一个词语,成为一个将死的能指;而现实抽象则是使不在场的抽象在用具中的现实活动过程在场,重复性再现和激活现实活动。

在对第一重现实抽象进行阐述的过程中,张异宾教授介绍了斯蒂格勒对胡塞尔两种持存的补充,指出在承认胡塞尔提出的经验的亲历和记忆的复现这两种持存的基础上,斯蒂格勒提出了作为第三种持存的外部物性持存。这样,外部物性持存是与劳动的工具相关的,工具是客观抽象的行动,每一种工具都是不在场的劳动过程的抽象反向物性化成为工具。工具的在场就是激活不在场的活动。同样,马克思在其“工艺学笔记”中发现,在劳作生产过程中,人们将劳作的技能现实地提炼出来成为工具,工具成为劳动过程中最重要的生产性的模板,而这个现实的抽象过程就构成了生产过程中极为重要的本质。

但是在劳动分工之后,特别是在流水线上的劳动,第一重现实抽象的不在场的活动就被分裂了。从流水线上下来的劳动产品的不在场的活动,即工人的劳动已经变成了一种同质化的非主体性的活动,因为劳动分工后,工人的创造性被抽走了,工人的经验被抽象化为观念化的科学,工人劳作的技能被抽象为技术,而技术的本质远离劳作过程,其反向物象化的结果就是机器和机器系统。由此,生产活动不再是单个工人的经验性的生产,而成为社会劳动;劳动产品也不再是一个劳动个体劳动的直接结果,而是社会劳动、劳动一般,是客观分工之后的结果。随之而来的,是工业化大生产之后资本主义的商品和市场经济。

然而,在资本主义的商品和市场经济中,交换的必然性又使马克思认识到,在交换过程中,商品的使用价值并不能成为商品进行对等交换的计量单位。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他得出了交换过程得以实现实际上是因为交换关系被抽象出来并反向物象化为货币的结论。具体而言,交换关系通过现实的货币来实现自身,但货币这一现实的物也不是它本身,而是抽象劳动。即货币在交换过程中不仅使不在场的交换关系在场,还使潜藏在商品背后的抽象劳动显现出来。这也就是现实抽象的最核心的部分——商品交换过程中抽象劳动的客观抽象。

在讲座结尾,学生们踊跃发言,就客观抽象的先在性、三重现实抽象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与张异宾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

(编辑:邓莉萍 审稿:严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