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报道  >  正文

【长江论坛】第一百六十五讲:北京师范大学刘成纪教授应邀为我院讲学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3-06-26

本网讯(通讯员 曾思懿)6月23日下午,由银河游戏国际网站主办,银河游戏国际网站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银河游戏国际网站承办的“长江论坛”第165讲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成功举行。此次论坛邀请北京师范大学银河游戏国际网站刘成纪教授作题为“中国战国至秦汉美学中的丽、巨丽与悲丽”的学术讲座,银河游戏国际网站范明华教授和湖北大学文学院丁利荣副教授担任评议嘉宾。讲座由银河游戏国际网站美学教研室贺念副研究员主持,线上线下近200余人参与。

此次讲座以关键词“丽”为中心,讨论了秦汉至战国时期分别代表着欲望模式和情感模式的“巨丽”和“悲丽”观念。刘成纪教授首先阐述了以此为研究对象的动机,并指出讲座题目中使用“中国”一词旨在强调世界视野和学术研究的价值中立。通过对美学以“美”立名的正当性和现实原因的讨论和反思,刘成纪教授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注重历史自身的非统一性、进而从历史内部打开历史。

当前战国时代美学研究中的重点和主流仍集中于诸子的美学思想,但刘成纪教授指出,作为时代的批判者,诸子的美学思想往往以时代的反题形式呈现。也就是说,诸子所批判的事物往往为时人极力渴慕和追求,这导致由诸子思想构成的战国美学不仅与时代精神脱节,甚至呈现相反的状况。中国战国至秦汉时期的美学进入了一个强调欲望的时代,尽管诸子仍在捍卫传统价值,但以美为核心的传统伦理模式逐渐式微。“丽”与“巨丽”成为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的主导概念,而“悲丽”则作为一种反思判断,揭示了这一审美潮流内在的脆弱和荒诞性。

通过考察和梳理甲骨文、《周易》《诗经》《尚书》等经典和汉代字书中“丽”的起源和表意,刘成纪教授认为先秦至两汉时期的“丽”具有多元歧出的特征。它可能源自农耕活动,也可能源自人对初升的太阳和漫天的朝霞的视觉感受,又或者源自典刑的概念,抑或是源自麋鹿的群居和聚集。总的来说,“丽”所指的是数量的多、体量的大和感性的灿烂。值得注意的是,“丽”属于一种依附之美,它可以在物体的表面形成一种富有表现力的特异美,但由于缺乏中道和盛德的内在支持,这种美往往流于表面,不具备本己的根据和坚固性。

“巨丽”作为“丽”的极致表现,是一种根植于人性本能的“美”,具有强烈的欲望性特征。刘成纪教授指出,“巨丽”的审美风尚与三场相互联系的巨变密切相关。时代的巨变导致了西周礼乐制度的崩坏和人性的裸化,这是人们的审美观念从“美”向“丽”、进而向“巨丽”发展的关键所在。审美制度的巨变使得人们的审美活动摆脱礼乐制度的约束,伦理型审美彻底走向欲望型审美,人们的审美心态也从追求“美”转向追求“丽”和“巨丽”。士人阶层、政客与统治阶层、一般民众形成欲望的共同体,表征着整个社会审美观念的巨变。刘成纪教授通过论述战国时代“美”“乐”等字的语义流变,礼器和奢侈品的形制变化,以及各类文本中的物欲想象,阐述了时人以“巨丽”为审美价值和理想的倾向。这种“巨丽”审美一直延续到秦汉时期,在城市和皇家建筑的建设和构造中尤为明显。究其原因,与汉代政权的民间性构成、士人阶层的世俗化、武帝时代政治经济的繁荣以及颂圣文学的兴盛等因素密切相关。

“悲丽”是战国至秦汉时期求“丽”审美的另一面向,具有强烈的情感性特征。“悲丽”与“巨丽”互为一体又相互对峙,代表了人在极乐与极悲之间的摆荡的两极化体验。刘成纪教授指出,人的情感和精神领域总是存在着“哀与乐”“喜与悲”的两极化心理动能,因此悲感构成了中国乐感文化无法祛除的侧面。在战国至秦汉时期,人们在追求“巨丽”世俗生活的同时也会感喟占有能力和生命长度的有限性,这构成了悲感的主要来源。对悲感的价值认同促成“悲丽”这一超越性的审美价值的生成,它作为对“巨丽”之美反思的产物,并没有停滞在欲望层面,而是以情感为基础,进一步揭示和摧毁了欲望的虚无性。就此而言,“悲丽”是对“巨丽”的深化和延伸。简而言之,“巨丽”释放欲望,“悲丽”宣泄情感,它们因增量和极限化的特征与传统礼乐文明所追求的中和之美截然相悖,但同时也标示着一次时代性的审美解放。

讲座最后,刘成纪教授进一步指出,伴随自西汉武帝开始的儒家化进程,欲望型审美走向终结,审美风尚由“巨丽”与“悲丽”形成的审美对峙复归儒家礼乐传统,亦即审美模式从欲望型重归传统伦理型。通过总结对于“丽”“巨丽”“悲丽”的研究,刘成纪教授反思了当代中国美学史的叙事与书写方式,并指出以此议题为契机可以重审动荡时代的美学贡献,以诸子为中心的思想史研究的局限性,以及基于朝代进行美学史分期可能存在的问题。

评议环节中,范明华教授总结了刘成纪教授的讲座在思想层面和方法层面给予听众的启发。他指出,刘成纪教授多年来致力于重新梳理美学概念和重构中国美学史的工作,此次对于“丽”“巨丽”“悲丽”的研究正是回到时代语境中,进而发掘出传统文人士大夫美学以外的思想传统的绝佳体现。范明华教授还结合刘成纪教授的研究方法对现场的青年学子提出“学术研究应保持价值中立”“还原历史真实情境”“将历史深度与哲学高度相结合”的期盼。丁利荣副教授指出,刘成纪教授的研究使在座听众领略到哲学美学的魅力,鼓励大家学习刘成纪教授将日常感受与学术语言相融合的生活方式和学术品格。

讲座最后,主持人贺念副研究员向作为我校杰出校友的刘成纪教授表达感谢,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完美结束。

(摄影:宗雨婷    编辑:邓莉萍   审稿:严璨)

Baidu
sogou